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茶,就是临沧的历史。
临沧历史最有意义的记载就是茶。
茶马古道的发祥地——临沧
茶马古道在中国大西南险恶的自然环境挑战下行走于地球的最高点,它的绝大部分延伸在两三千米乃至于六千多米的广大的高海拔地区,纵跨十多个纬度,横跨二十多个经度,穿过中国最高的两大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穿过哀牢山脉、无量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和雅鲁藏布江,最后一路切进南亚次大陆。这条穿行于雪山、大河、深谷中的古道是挂在悬崖上的神秘天路,是中国大西南地区高原上的重要血脉之一。
澜沧江流域是世界茶叶的发祥地之一,今天人们对茶马古道的研究,已经开始意识到要与茶文化研究结合去探究名符其实和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临沧段“茶马古道”其历史文化蕴含同样丰富厚重得多;临沧段“茶马古道”不仅同样是茶叶之路,而且同样是世界茶源中心和滇茶发祥地之一;从古至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在云南野生茶树群落大植物圈里,古茶树群落较为集中在临沧地区,临沧有树龄上千年,面积达17万亩的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西双版纳古茶园面积约13万亩,思茅地区约7万亩),有最古老的3200年的凤庆香竹箐古茶树和2500年的双江勐库古茶树,有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树总面积达2.3万多亩,堪称是世界古茶树的摇篮。 茶马古道的源头在产茶区,在临沧各地莽莽苍苍的山林中,生长着很多古茶树,说明临沧不仅是茶马古道上的又一个重要发祥地,也是茶叶生产、销售的又一重要集散地。
典籍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八五年)滇西南一带情况。
政治地位:“滇黔与楚、蜀与辅车唇齿之势,云南之要有三,西南以腾越、永昌、顺宁为咽喉,扼此三要,可以保云南矣。”
经济地位:“处处种茶,户户卖茶,马帮塞途,商旅充斥。
百姓生活:“迎眸山色郁森森,荒岭转为茶树林.岂但樵蔬沽酒肉,家家载得一箩青。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八月初六至十六,考察了顺宁、云州,写下了万余字日记。其中一段写道:“又东北下七里,盘一冈嘴。又下三里,有一二家当路右,是为塘报营。又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简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
--《徐霞客游记》
临沧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据明代的《滇略》、《徐霞客游记》和清代的《滇南新语》、《滇行日录》、《滇海虞衡志》等古籍记载,明代顺宁(今临沧市凤庆县)的太平茶、太华茶、玉皇阁茶已十分有名,与碧螺春、龙井茶相媲美。20世纪30年代末在顺宁试制成功的“滇红”堪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媲美,是中国著名红茶,被英国女王视为珍品。
临沧茶叶产量居云南全省第一,茶质优良。茶叶外销的需要刺激了马帮运输的兴盛。大理、丽江一带的骡马源源不断地进入这里。据20世纪50年代统计,仅凤庆一地就引进骡马1万多匹,常年行走在这里的骡马则在2000匹以上。就是在公路已经四通八达,交通工具早已“进化”的当今,这里的不少人家都还喂养着骡或马或驴,驮马依然是当地山区农业经济的重要运输工具。
伴随着临沧茶业发展历史久远的是茶叶商贸活动,而随着商贸发展形成了茶马古道,成为临沧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马古道分布于八县区。马帮驮运出去的是茶叶、中药材、糖,运回来的是盐巴、布匹和工业品,生活日用品,每天来往于茶马古道的几千匹马,上百个马帮,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茶文化。境内茶马古道主道,以顺宁(凤庆)为中心,西线经永德、镇康入缅甸老街,腊戌、丹阳、瓦城到仰光;北跨澜沧江至鲁史、巍山、大理、祥云、丽江、中甸,再到四川、西藏;又从永德到施甸、腾冲,入缅甸密支那。以缅宁(临沧)为中心,从邦东昔归渡口跨澜沧江达景谷、景东、普洱,以茶换盐,是重要的盐茶古道。以云县为中心,过茶房、大寨、邦东达嘎里渡口至普洱、思茅、勐腊,出打洛到缅甸,出磨憨达老挝;过勐永、勐撒、耿马、沧源达缅甸;过乌木龙、德党、凤尾、南伞达缅甸果敢。青龙桥、神舟渡、嘎里渡闪耀着历史的光环,鲁史、哨街、博尚、茶房、勐勐、南伞等许多古镇叠印着历史的沧桑。
更多资讯